隨著傳統矽材料日益逼近物理極限,半導體產業正站在轉型的關鍵時刻。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開發出一種以摻鎵氧化銦(InGaOx)為基礎的新型電晶體,有望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高運算應用中,延續摩爾定律的生命週期。這一創新,或將為後矽時代的晶體管設計開啟全新篇章。
目錄
電晶體面臨瓶頸:尋找矽的替代品
電晶體自20世紀問世以來,一直是現代電子產品的核心元件,扮演著控制和放大電訊號的微型開關。然而,隨著電子設備不斷追求小型化和高效能,傳統以矽為基礎的電晶體正逐步接近其物理極限,面臨著效能與功耗的雙重挑戰。這使得科學家們不得不積極尋找新的材料和設計,以突破現有技術瓶頸,推動微電子技術持續向前發展。
氧化銦:下一代電晶體的理想材料
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,摻鎵氧化銦(InGaOx)為電晶體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更優的路徑。這種材料能夠形成高度有序的晶體結構,極大地促進了電子的有效移動,這對於提升電晶體性能至關重要。
此外,新型電晶體採用了創新的「環繞式閘極」(Gate-All-Around, GAA)設計。這種設計使得控制開關的閘極能夠完全包覆電流通道,不僅顯著提高了電子的移動率,還有助於提升電晶體的長期穩定性。主要研究人員陳安蘭博士指出,環繞式閘極結構能有效提高效率和可擴展性。
抑制缺陷:實現高性能與高可靠性
為了進一步優化 InGaOx 的電性反應,研究團隊在氧化銦中摻入了鎵。資深作者小林正治解釋,氧化銦中通常存在氧缺陷,這會導致載流子散射並降低元件穩定性。透過摻雜鎵,研究人員成功抑制了這些氧缺陷,從而顯著提高了電晶體的可靠性。
在製程上,團隊利用原子層沉積技術,逐層塗覆 InGaOx 薄膜於環繞式閘極電晶體的通道區域。隨後,透過加熱處理將薄膜轉化為所需的晶體結構,最終成功製造出高性能的金屬氧化物場效應電晶體(MOSFET)。陳安蘭博士表示,這款環繞式 MOSFET 實現了 44.5 cm²/Vs 的高移動率,並且在施加應力下能穩定運行近三小時,展現出卓越的可靠性。
邁向未來:AI 與大數據應用新動力
這項研究成果為高運算需求的應用,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,提供了可靠的高密度電子元件設計。新型 InGaOx 電晶體的突破性進展,預示著下一代技術的順利運行,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。電晶體性能的提升,意味著未來 AI 訓練將更高效、數據處理將更快速,為各行各業帶來更多創新可能。
參考資料:
- 延續摩爾定律助攻 AI 發展!東京大學研發「新型電晶體」取代矽材料
- Crystal-Powered Transistor Could Replace Silicon and Supercharge AI
(首圖來源:iStock)
研磨方面 我們提供客製化調整,可以依加工需求調整比例已達最高效率
歡迎跟我們聯絡,我們會有專人為您解答
如有需要訂製報價也歡迎與我們聯繫
客服時間:周一至周五09:00~18:00
電話:07 223 1058
有想了解的題材或電話說不清楚的都歡迎私訊臉書~~
宏崴臉書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onwaygroup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…
[wpb-random-posts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