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電動車與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,全球對電池的需求急速上升。然而,現有的鋰電池面臨資源稀缺、供應鏈集中以及高耗水量的開採問題,限制了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。為了突破這些瓶頸,科學家正借助超級電腦與人工智慧的力量,加速尋找能以鎂、鋅、鋁等豐富金屬為基礎的新一代電池材料。
目錄
鋰電池供應鏈的挑戰
鋰被譽為「白色黃金」,是目前最重要的電池材料。但其稀缺性使得供應不僅昂貴,也易受地緣政治影響。這使得全球各國在推動電動車普及與能源轉型時,必須面臨供應鏈風險。
此外,鋰的開採對環境帶來沉重負擔。單是蒸發池方式的開採,就需要消耗數百萬加侖的水,對乾旱地區的生態造成巨大衝擊。這些現實問題,使得尋找鋰以外的替代材料,成為能源科技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方向。
尋找鋰的替代方案
科學家開始研究其他更為普遍的金屬,如鎂、鋅和鋁。這些金屬在地球上的儲量極為豐富,分布廣泛,且價格相對低廉。若能將它們應用於新一代電池,不僅能降低對鋰的依賴,也能讓能源儲存技術更具永續性。
這些金屬電池的潛力,來自於它們的多價離子特性。與鋰相比,多價離子電池可能在單位體積內儲存更多能量,這對電動車續航力與電網穩定性有著重大意義。
超級電腦的角色:SDSC Expanse
在這場材料探索中,超級電腦成為不可或缺的利器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(NSF)提供的 EXPANSE 系統,位於聖地牙哥超級電腦中心(SDSC),讓研究人員能模擬與篩選大量潛在材料結構。
這些高效能計算平台能處理龐大的數據,快速模擬材料在不同條件下的穩定性與性能,協助科學家縮短實驗週期,大幅加快新型電池材料的研發進程。
TMOs 的優勢與挑戰
研究團隊鎖定的焦點是 過渡金屬氧化物(TMOs)。這類材料在結構上具有高度多樣性,能提供良好的離子導電性,並容納多種電荷載體,是多價離子電池的理想候選。
然而,正因為 TMOs 的化學組成與晶體結構複雜,傳統的探索方式往往如同「大海撈針」,難以在龐大的材料空間中迅速找到最合適的組合。這正是人工智慧能大展身手的領域。
AI 模型的應用
研究人員結合多種生成式 AI 模型,展開前所未有的材料探索:
- 晶體擴散變分自編碼器(CDVAE):能生成龐大的候選晶體結構,涵蓋廣闊的化學空間。
- 大型語言模型(LLM):在生成結構中添加理想屬性,篩選出更接近熱力學平衡、易於合成的材料。
- 原子圖神經網絡(ALIGNN):精確預測材料的電子與熱力學穩定性,協助縮小篩選範圍。
透過這些模型的協同合作,團隊能有效鎖定最具應用潛力的候選材料,避免傳統實驗的高成本與低效率。
從萬中挑一的篩選過程
一開始,AI 系統分別生成了約 20,000 個候選結構(CDVAE 約 10,000 個,LLM 約 10,000 個)。經過多層次的篩選與模擬後,最終縮減為 CDVAE 的 42 個與 LLM 的 13 個結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兩者各有優勢。LLM 生成的結構更容易在實驗室合成,而 CDVAE 則提供了更多「突破性」的非平衡條件材料,可能成為未來新型電池的關鍵突破。
最有前景的候選結構
研究團隊最終確認了五種最穩定的 TMO 結構。這些結構的共同特徵是:
- 擁有開放式隧道框架
- 能夠有效容納多價離子
- 在模擬測試中表現出良好的結構與熱力學穩定性
透過密度泛函理論(DFT)計算,研究人員進一步驗證了它們在現實中的可行性,證明這些材料確實有望應用於下一代電池。
支持與展望
NJIT 副教授 Datta 強調,NSF 的 ACCESS 計畫對研究而言至關重要,形容其「如同氧氣一般」。沒有這些計算資源,這些突破性的研究將難以實現。
隨著 AI 與超級電腦持續進步,我們正逐步邁向一個不再依賴鋰的未來。這不僅能降低環境負擔,更可能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更安全、穩定且永續的解決方案。
資料來源:
- 電池危機有救了?AI 助攻發現可取代鋰的神祕金屬材料
- SDSC:利用 GenAI 探索新一代電池材料
研磨方面 我們提供客製化調整,可以依加工需求調整比例已達最高效率
歡迎跟我們聯絡,我們會有專人為您解答
如有需要訂製報價也歡迎與我們聯繫
客服時間:周一至周五09:00~18:00
電話:07 223 1058
有想了解的題材或電話說不清楚的都歡迎私訊臉書~~
宏崴臉書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onwaygroup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…
[wpb-random-posts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