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全球數位轉型加速,銅在科技產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。它是半導體晶片、資料中心伺服器、電動車電池與再生能源設備的核心導體材料。然而,一個被忽視的隱憂正在浮現: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正威脅銅礦供應,加上需求不斷飆升,全球銅市場正進入前所未有的壓力期。
普華永道(PwC)最新報告指出,如果缺乏有效應對,2035 年全球將有近三分之一的半導體產能因銅供應中斷而陷入風險,對高科技產業構成深遠影響。本文將深入分析銅供應困境的成因、產業影響與可能的解方。
目錄
乾旱威脅銅礦供應,半導體首當其衝
氣候變遷正在改變全球的資源供應格局,特別是對銅礦業造成嚴重衝擊。銅礦開採高度依賴穩定的水資源,而全球多個主要產銅區正遭遇日益惡化的乾旱。根據普華永道(PwC)報告,若氣候趨勢持續,2035 年可能有 32% 的半導體產能因銅供應中斷而受影響,這一比例是目前的四倍。
這對半導體產業而言是重大風險,因為銅是晶片製程中的關鍵導體材料,從晶片互連、電路板走線到供電模組,無處不在。若銅供應受阻,整個 IT 與電子供應鏈都將承受壓力。
需求持續成長,供應卻難以跟上
除了供應風險,需求端的壓力同樣驚人。根據 S&P Global 的預測,全球銅需求將從每年 2,500 萬公噸 翻倍至 2035 年的 5,000 萬公噸。這背後的驅動力包括電動車、可再生能源、資料中心與半導體產業的高速成長。
然而,開發新銅礦並非易事,平均需要 16 年才能投入生產,即使今天啟動新礦場,也難以趕上未來十年的需求激增。即便回收利用銅資源,依然無法填補龐大的供需缺口。
乾旱加劇,主要產銅國風險升高
目前,只有智利被列為高乾旱風險的主要銅供應國,但 PwC 預測,十年後 17 個主要產銅國的大多數將面臨乾旱壓力。到 2050 年,若缺乏積極減碳與氣候行動,面臨風險的銅供應比例可能高達 58%,影響將遍及全球。
這意味著,不僅礦業公司需要行動,整個產業鏈,包括半導體與科技企業,都必須提前布局,降低對單一資源的依賴。
供應鏈韌性:企業應採取的應對策略
PwC 強調,「提升供應鏈韌性刻不容緩」。以下是多方提出的因應方案:
- 礦業公司措施:投資 海水淡化廠、提升用水效率、推動水資源回收。
- 半導體製造商策略:導入 替代材料(如鋁、先進互連材料)、實現 供應商多元化、並推廣 回收與循環經濟。
- 全球合作:國際能源總署(IEA)建議,已開發國家應加強 精煉能力,並與開發中國家建立夥伴關係,共同開拓新資源。
這些舉措若能落實,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銅供應壓力,但行動必須加速,否則未來風險將難以承擔。
回收銅的商機:廢棄電信設備成新來源
在供應緊張的情況下,回收成為另一條可行之路。隨著電信業者汰換舊有銅線通訊設備,光纖逐步取代銅纜,未來十年,市場可能回收 80 萬公噸的銅,市值約 70 億美元。
雖然這筆回收資源無法完全解決供需失衡,但對企業而言,這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再生金屬市場,同時也符合 ESG(環境、社會、治理)趨勢。
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
供應鏈壓力並非僅來自自然因素,地緣政治也在推波助瀾。近期,美國總統川普宣布 對進口銅徵收 50% 關稅,導致紐約銅期貨一度暴漲 17%,每磅價格達到 5.89 美元,創下 1989 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。未來政策變動與國際貿易爭端,將進一步加劇市場不確定性。
現在行動,才能避免未來危機
銅正面臨雙重挑戰:需求急速上升與氣候變遷帶來的供應風險。對科技產業而言,這不只是原材料問題,而是供應鏈穩定性與產能安全的重大議題。
企業應該從現在開始,強化風險管理、投資資源替代與回收,並推動循環經濟,以應對未來不確定性。正如 PwC 所言:「我們現在就可以採取行動,否則未來將付出更高代價。」
資料來源:
- 氣候變遷擾亂銅供應!半導體產業面臨斷鏈危機,企業急尋新解方
- Semiconductor industry could short out as copper runs dry
研磨方面 我們提供客製化調整,可以依加工需求調整比例已達最高效率
歡迎跟我們聯絡,我們會有專人為您解答
如有需要訂製報價也歡迎與我們聯繫
客服時間:周一至周五09:00~18:00
電話:07 223 1058
有想了解的題材或電話說不清楚的都歡迎私訊臉書~~
宏崴臉書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onwaygroup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…
[wpb-random-posts]